脆弱的力量評鑑>>官網推薦介紹免運☆宅配到府呵呵!脆弱的力量評鑑,發售了。實在爆猛的超開興,超多的網友很都說脆弱的力量評鑑無敵強的!。夏彤說用Yahoo搜尋宗教文藝,圖書影音,旅遊運動人文,人文會有更詳細訊息。去找了各種官網報導、推薦文,我就去Yahoo還有博客來找很多的資訊!這個超讚的價格真的非常物超所值,有可能會被狂掃一空,心動要快!脆弱的力量評鑑。
點這看yahoo奇摩購物更進一步研究報告!給夏彤看也說這真的特價蠻合理的。前些日子看到的售價為 269,網路報價隨時會變動,可以點擊商品圖片查看最近網路價唷!
但網友也都瞭解在台灣定價和價格會有一定的差距,大夥實際上在店面看到的價格應該會再優惠一些才是囉,別忘了點擊圖片找尋。簡單敘述一下脆弱的力量評鑑特色作者:布芮尼.布朗出版社:馬可孛羅出版日期:2013-09-27。宗教文藝,圖書影音,旅遊運動人文,人文商品。
◆TED最受歡迎講者,《休士頓女性雜誌》指名最具影響力女性!
◆歐普拉、CNN、ABC、NBC、美國公共電視網、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指定專訪!
◆布芮尼.布朗博士(Brene Brown Ph. D.)創造千萬共鳴的全球暢銷著作!
◆金石堂年度「10大影響力好書」
◆榮登誠品、博客來、金石堂暢銷榜
◆《商業週刊》1348期書摘介紹!
◆《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10月號作者越洋專訪!
◆TED演講全球點閱率前五大,超過千萬人次觀看!
◆蟬聯紐約時報暢銷榜超過18週!
◆全球熱銷26國版權!
◆勇奪2013年「美好人生書獎」!
◆《讓天賦自由》肯.羅賓森,《過得還不錯的一年》葛瑞琴.魯賓聯袂強推!
每天問自己三個問題:
生涯遭逢瓶頸、創新可能失敗,令你不敢冒險突破舒適圈嗎?
社會瀰漫批判,教育缺乏對話,人際充滿比較,讓你更加冷漠自保嗎?
明知全心投入不保證會有所回報,所以你從不給自己一次機會嗎?
成功者勇於追求不確定的冒險與夢想,內心必定承受不為人知的不安與脆弱
這本書點醒我們:「掙扎,才有希望;讓我們脆弱的,也讓我們偉大!」
在脆弱的時刻,我們找到自己的力量!
《脆弱的力量》是世界知名情感與同理心專家布芮尼.布朗博士的全球暢銷著作。本書強調「脆弱」是人的本質,是所有創造力和情感的核心,也是人性最強大的力量。展現脆弱真實的一面,真誠面對自己很害怕的部分,反而一再提升我們人際、情感、求學、職場和教養的能量。
「脆弱」,是面對冒險和不確定時,產生的深刻恐懼和不安全感。當我們因為害怕脆弱、害怕丟臉、害怕失敗而退縮,我們也犧牲自信參與世界的機會,同時放棄自己得天獨厚的才能。
「脆弱」不是軟弱,不是輸的感覺,更不是毫無保留──沒有走過脆弱,不可能獲得真正的勇敢。當我們願意在生命每個當下直視脆弱,同時也撬開了自信、喜樂、創造力與一切可能性。
如果我們真的想要展現脆弱,別讓自己成為最大的批評者。站出去,讓大家都看見真正的你!《脆弱的力量》將讓你以嶄新的視野看待生命,幫助你每一天克服瓶頸,自我不再受限。
本書能夠全面扭轉你的人生:
──如果我們想重新點燃生命的熱情和使命感,就必須學習如何擁抱脆弱
──既然無法逃避脆弱,我們又該如何因應?
──展現脆弱的力量之前,如何先克服自卑?
──脆弱如何化解感情、家庭與校園中的困境?
──如何運用脆弱激發職場中的領導力?釋放創造力?
──在鼓吹強勢的文化中,如何教養下一代脆弱的力量?
【名家推薦】
◎戴勝益(王品集團董事長)
◎陳博志(台灣智庫榮譽董事長、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何飛鵬(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
◎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王文靜(商周媒體集團執行長)
◎徐莉玲(學學文創志業董事長)
◎許毓仁(TEDxTaipei 策展人、TED亞洲資深大使)
◎蘭萱(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
◎朱全斌(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兼院長)
◎吳福濱(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
◎魏德聖(導演)
◎徐瑞娟(魅麗雜誌社長)
◎盧蘇偉(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歐普拉在節目中坦承:
「讀完《脆弱的力量》,我了解到脆弱是人的本質,也了解到我的成功來自於脆弱。「脆弱」,是自信的基石。唯有讓自己冒險展現脆弱的一面,才能成為一個全心投入、一個自信的人。」
◎《讓天賦自由》作者肯.羅賓森盛讚:
「無論你是學生、教師、家長、老闆、員工,或只是想過更充實的生活,你都應該讀這本書,勇者必讀。」
◎《過得還不錯的一年》作者葛瑞琴.魯賓強推:
「作者的見解獨到,旁徵博引大量的研究和個人經驗,用以探索勇氣的矛盾真理:當我們擁抱自己的脆弱,反而能變得更堅強;當我們肯定自己的恐懼,反而能更放膽無畏。這本書讓我讀了就停不住思考。」
◎《生氣的藝術》作者哈里特?勒納說:
「這個世界需要這本書,作者兼具熱切、幽默、說服力等獨到特質,是激勵大家放膽展現脆弱的力量的完美人選。」
◎《夠關鍵,公司就不能沒有你》作者賽斯.高汀說:
「這是本絕妙好書,內容懇切、重要、有趣,令人愛不釋手,讀完後持久共鳴。」
◎《動機,單純的力量》作者丹尼爾?品克說:
「這是本重要的書,及時提醒我們凡事追求確定和掌控的危險。作者引導我們了解放膽展現脆弱的真正價值是更大的勇氣。」
◎《破碎重生:困境如何幫助我們成長》作者伊莉莎白?萊瑟說:
「作者勇敢地寫出這本書,閱讀它,並在生活與工作中落實書中的精闢智慧,會讓你受益良多。」
◎《你想成為誰》作者瑪麗亞?施萊佛說:
「如果你希望自己變得更勇敢,更圓融,更投入,更堅強,你不需衛星導航,這本書就是引領你的終極工具。
◎台灣智庫榮譽董事長、台灣大學名譽教授陳博志:
「人生很多事是不確定的,我們的能力也非完美,因此我們常感到脆弱。作者發現面對脆弱的態度是成功人生的關鍵,退縮和冒進都不恰當。本書不是喊口號的勵志書,它以例證和分析,提供我們在許多情況下有用的態度和方法。」
搜尋關鍵字:「脆弱的力量」
你將可以看到作者激勵人心的TED演講:
www.ted.com/talks/lang/zh-tw/brene_brown_on_vulnerability.html
以及所有發揮「脆弱的力量」的人生進階者的經驗分享
脆弱的力量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daringreatly
目錄
前言
何謂脆弱的力量
簡介
我的競技場冒險
第一章 永遠不夠:檢討「永不知足」的文化
1.從脆弱的角度,解析那些自以為是的人
2.永不知足:問題出在「永遠不夠」
3.永不知足的原因
第二章 破解脆弱的迷思
1.迷思一:「脆弱等於軟弱。」
2.迷思二:「我不展現脆弱。」
3.迷思三:脆弱就是毫無保留
4.迷思四:我們可以「一個人」
第三章 瞭解與克服自卑(又稱「打怪練功」)
1.什麼是自卑,為什麼那麼難以啟齒?
2.分辨自卑、內疚、羞辱和尷尬等等情緒的不同
3.我懂了,自卑是壞事,所以該怎麼辦?
4.網與箱:男女的自卑有何差異
5.女性自卑的大網
6.男性的自卑體驗
7.別管幕後藏鏡人
8.發飆或冷戰
9.嚴以律己,也嚴以待人?
10.非關肥肉:男女、性愛和身體意象
11.話一出口,覆水難收
12.活回真實的自己
第四章 防衛脆弱的武器
1.告訴自己「已經夠好了」
2.常見的脆弱防衛方法
◎第一面防衛盾牌:打預防針
——如何展現脆弱的力量?學習感恩
◎第二面防衛盾牌:完美主義
——如何展現脆弱的力量?欣賞自己的不完美
◎第三面防衛盾牌:自我麻痺
——如何展現脆弱的力量?設定底線,尋求安心及修養心靈
——關照與修養心靈
3.比較不常見的防衛盾牌
◎其他防衛盾牌: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如何展現脆弱的力量?重新定義成功,重新接納脆弱,並尋求支持
——創傷與脆弱的力量
◎其他防衛盾牌:盡情宣洩
◎其他防衛盾牌:強力放送
——如何展現脆弱的力量?釐清意圖,設定底線,培養連結
◎其他防衛盾牌:強迫注目
——如何展現脆弱的力量?質疑意圖
◎其他防衛盾牌:迂迴蛇行
——如何展現脆弱的力量?在場,注意,前進
◎其他防衛盾牌:憤世嫉俗、大肆批評、冷言冷語、殘酷無情
——如何展現脆弱的力量?戰戰兢兢、克服自卑、確實檢查
第五章 跨過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培養改變,消弭鴻溝
1.當策略遇上文化
2.想要,但做不到:產生抽離的分界
第六章 破壞性投入:讓教育和職場重新人性化起來
1.在「永遠不夠」的文化中,領導人要面對的挑戰
2.發現與克服自卑
3.自卑已經滲入文化的種種跡象
4.怪罪他人
5.粉飾太平的文化
6.透過意見反饋,跨過理想和現實的差距
7.站在同一邊
8.展現脆弱的勇氣
第七章 全心投入的教養法:放膽去做孩子的榜樣
1.在永遠不夠的文化中,如何教養子女?
2.瞭解與克服自卑
3.如何跨過理想和現實的差距?支持孩子不如相互支持
4.如何跨過理想和現實的差距?了解「融入」和「歸屬」的不同
5.展現脆弱的勇氣
結語
附錄
名家推薦
脆弱的台灣社會,需要脆弱的力量
◎文∕何飛鵬(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
台灣政治和經濟沉滯空轉的問題在哪?從社會中堅,到現在最徬徨的年輕一代,每個台灣人都不知道未來的方向在哪裡。不敢走出舒適圈,缺乏安全感的集體情緒,反映在經濟上的困境,社會充滿大肆追究的氛圍,大眾媒體也舉起殘酷無情的盾牌。我們的政治沒有對談,沒有人提出方向和對策,只有責怪和謾罵。
到底我們的社會出了什麼問題,要從根本上找到答案。
我們知道這個國家需要一個方向,亟欲在困境中找到出口,但追求安逸、迴避風險卻也是台灣社會普遍的價值觀,這之間是矛盾的,有人說這叫做「傳統工程師心態」。如果每個人都不願意走出舒適圈,這個國家沒有辦法產生任何變革的力量。一個缺乏冒險家、缺乏創業家的社會,怎麼可能出現奇蹟?
《脆弱的力量》一書的作者布芮尼.布朗(Brené Brown)博士認為,「脆弱」是面對風險和不確定時,產生的恐懼和不安全感。書中強調脆弱是人的本質,更是所有創造力和潛能的核心。在脆弱的當下,反而能激發人性最強大的力量。
我們的社會鼓吹強勢,認定脆弱是一種無能的象徵。但脆弱人人皆有:在團隊中提出創意時,會害怕被否定;想要創業,會擔心血本無歸。這種深怕失敗、怕被看不起,怕自己不夠格的脆弱和恐懼,正是阻礙組織和社會進步的力量。如果每個人都在關鍵時刻被脆弱打敗,無疑是浪費了潛能、限縮了創意,也侷限了整個社會的發展。
一個進步而有前瞻性的組織,需要以新的管理觀念重新洗牌。書中特別提到:領導人掌控全局、無所不知之類的觀念不僅已經過時,而且有害創意及發展。鼓勵展現脆弱,廣納意見反饋,更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是一條必行之路。
能夠培養「展現脆弱」的風氣,停止冷漠疏離,正是冒險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當我們越恐懼,就越脆弱,然後更加恐懼,同時衍生出咎責謾罵種種形式,取代公共議題上應該要有的理性對談。展現脆弱,應該是一種台灣社會原有的價值觀,一種充滿人情味,充滿包容和同理心的價值觀。
台灣社會是脆弱的。這本書最大的啟示是告訴我們,脆弱並不是軟弱,走出舒適圈、展現脆弱需要承擔風險和不確定性,反倒是一種無限大的勇氣。脆弱,是一種更具前瞻性的價值觀,是一股更貼近台灣人的柔性力量,同時也帶給現階段台灣社會很大的反思。
接受不完美,活出自我的快意人生!
◎文∕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週二晚間的自我成長團體課,八月中剛剛滿一週年。過去一年中,我努力在極度忙碌的生活裡,擠出固定時間參加由溝通專家趙雅麗老師指導的課程,為的是「學習做真正的自己」。很多人疑惑,可能也覺得好笑,都年過半百了,生活幸福、一切順利,還需要找尋甚麼自我?老實說,一開始是為了基金會和趙老師合作開班、服務女性朋友的計畫,抱著自己總要試上一試的心理。沒想到,竟然有出乎意料的收穫。
從溝通的基礎要領——如何傾聽開始,瞭解自我的多重版本、自我對話、學習親密關係的處理、到涉及極度個人隱私的分享,我和其它六位同學在笑淚中慢慢找到、開?、並療癒了許多成長以來的傷痛。
每個生命有每個生命不同的故事,但是歸納最基本的道理,就是「踏實幸福人生的關鍵,在於做自己」,必須忠於自己的內心,才有真正的平安喜樂。但如何做自己?說來簡單,做起來一點兒也不容易。先要「認識並接受自己」。
本書,由布芮尼 布朗(Brené Brown)博士寫的《脆弱的力量》,認為自己「值得」被愛並進而全心全意生活,是超越自卑、不再恐懼被脆弱擊倒的重要態度。沒錯!承認自己不完美,是認識真實自我的第一個步驟。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完美的人,接受自己的原本面貌,功成名就與否,都無損於自己的價值。相信每個人都值得被愛,相信自己的存在有其獨特意義,就如「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說法,是踏入快樂人生的絕對必要元素。
記得高中時,錯過了當儀隊機會。我明明入選了,卻不知是因為驕傲、還是不希望和他人競爭,而自動將難得的機會拱手讓人,讓我遺憾至三十多年後的今天。的確,因為怕出糗、怕自己不夠好、怕不被大家接受,很多人努力隱藏自己的缺點或脆弱的地方,甚至開始用冷漠來武裝自己,「我不在乎」、「沒什麼了不起的」,以為可以藉著忽視情緒和事實而讓自己更強。可是恰恰相反,冷漠的同時,人也開始失去,包括許多豐富的生命經驗和感動的時刻。與其作一個情感麻木的人,以為不自卑就不痛苦,卻也遠離了生命的悸動?或是接受不完美的自我,並願意站出來、讓大家看見並認識活著的真我?你選擇哪一樣?
在這個大家都喜歡比較、批評、憤世嫉俗的社會裡,面對真實的自我並全心全意做自己,是一件非常需要勇氣與意志力的事。然而,每一個努力都一定會帶來進步、乃至喜悅。
同樣的道理也非常適合運用在親子教育中。讓所有的科目都拿手,讓每一方面都優秀,努力拉抬弱點,似乎是這一代父母教養孩子的迷思。因為很多大人也從小被這樣要求長大。對上下兩代而言,許多壓力沮喪來自於此! 孰不知,花那麼多的力氣時間、補習加強比較不擅長的科目,不如將之投注於發現並培養自己的強項。全心全意的接受自己,扮演適合自己的角色吧!找到自己的熱情,才能活出自我的快意人生!
溫厚,良善的社會價值
◎文∕許毓仁(TEDxTaipei 策展人、TED亞洲資深大使)
我的岳母的工作是保母,過去十幾年來她每天的工作就是用心照顧別人托付給她的小孩, 最近她接到一個患有唐氏症的女寶寶,這個小孩長得很可愛,大大的眼睛經常掛著笑容,由於患有唐氏症,岳母常常要帶寶寶去醫復健,寶寶的媽媽常常會感嘆她先天的缺陷會讓她失去人生競爭的舞台,岳母總是會安慰寶寶的媽媽說每個孩子都是天使,她們來到世界上帶給我麼歡樂,或許她不完美,不像別的孩子那麼聰明,但是她是獨一無二的。這件事讓我想了很多台灣社會的現象。
我們的文化是一種競爭的文化,從競爭中我們期待找出完美的產品和結果。從小我們被期待著成為人中之龍,不能輸在起跑點上,從學校到社會,競爭建構出了一種衡量成敗的方法,我們也習慣於以結果評論英雄。 我們的社會陷入一種單一思考 (single story)的觀點,大部分的人已經習慣於只問事情的結果,而沒有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質,整個社會輿論在單一觀點的顯微鏡下讓我們只看到眼前的問題,看不到問題背後的原因。
常常在思考這個社會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價值觀? 台灣過去幾年在競爭中衝突受傷。競爭、發展原本是商業的本質,適者生存,但是當我們只專注於競爭,我們也失去了許多。我們的孩子們在競爭的體制中不斷喪失對學習的熱情,他們知道要考好成績,卻不知道如何運用知識; 他們知道如何成功,卻不知如何接受失敗,從中爬起來; 他們知道如何升學,卻失去尋找自我人生實現的探索精神。
Brené Brown的 TED 演講給台灣社會一個很深的?示。在這個混亂的年代,我們不需要一種競爭的文化而是一種更溫厚、良善的價值觀。一種我們可以包容多元聲音的的價值觀,一種我們開始認真看待生活中每一件事,陪著孩子們走過未來不確定年代的同理心,一種我們理性討論公共議題的信念。一種我們不必是世俗價值的成功卻也能充滿信心的處世哲學。這樣的力量脆弱但是有韌性,不需要強大,而需要持續且發自內心,也要同時相信每個人都可以參與改變。
或許過去經濟發展的榮景難以再回,現在卻是人心回到普世良善的社會價值的時候,是我們檢視內心,多一點常識的勇氣和寬容,多一點耐心和放心的時候。或許這就是這個混亂年代最重要的信號吧。
創意,需要擁抱脆弱的力量
◎文∕朱全斌(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兼院長)
在職場上,「脆弱」是個不太受歡迎的形容詞,因為它很容易被理解為軟弱、退縮及不耐操。然而,花了十二年時間來研究脆弱的布芮尼.布朗卻告訴我們,脆弱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質,也是創造力跟情感的核心,我們不但不該否定它的存在,反而還要正面擁抱它。
我在大學裡教了好幾年跟創意培養相關的課程,遇見的都是出生於八零到九零間的Y世代, 這個與網路科技關係最緊密的一群人向來有草莓族之稱,以草莓來標籤就是指他們脆弱、抗壓性又低,難道他們因而就要成為失敗的一代嗎?我對此說法深不以為然,而「脆弱的力量」這本書更肯定了我的想法。
跟上一代比較起來, 隨著人類過度開發與追逐成長的迷思,Y世代對逐漸解體的社會與崩壞的地球毫不陌生,因而先輩們勇敢在社會打拼,壓抑個人脆弱面的堅強形象,完全無法得到他們的認同。從「洪仲丘事件」中我們看到,年輕人完全不認同藉保衛國家之名就可以踐踏人權的軍中磨練,因為在他們眼中,許多隱忍否定自我的犧牲行為是愚蠢的,甚至會助長上層階級欺世盜名的謊言。面對著不完美的世界以及人際關係,可以掌握的小確幸無疑是比較真實的。
比先輩們幸運的是當Y世代對實體世界失望時,他們可以在網路世界中滋養在成長階段中受創而脆弱的心。面對自卑的情結時,他們並不和先輩一樣否定它的存在,而會在網路透過匿名或尋找可信賴的對象分享,因此更能坦白與面對令自我價值低落的感覺與經驗。
在我的創意課堂中,我總是告訴學生們不必急著去外在世界中尋找得道高人的創意方法,而應該先發現自己的創作沃土在哪裡?而這就像李安說過的,他成功的關鍵在於勇敢面對自己的脆弱,換言之,能夠勇敢對他人表露自我脆弱面,是挖掘個人創意能量的開始。
於是在我的鼓勵下,學生們就在課堂上輪番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交換著個人的生命經驗。在他們分享時,臉上總是充滿著快樂的表情,興致勃勃地跟他人表白自己的喜怒哀樂,甚至隱私,而講到激動處炫然落淚更屬常見,那時彷彿眼前已無聽眾,全然忘我於個人的敘述中,十分接近創作的境界。
在這些故事中,我聽到的大多是阻礙創意之自卑狀態養成的故事,令人遺憾的是故事中的加害者多半來自於家庭或者教育體系,他們覺得自己不好或者有缺陷的意識也大都由父母或者老師那裡得來,這也是讓人們不敢發展自我最脆弱的部份。身為老師,我也常常提醒自己不要用「貶抑」這種會造成學生自卑心理的方式教學。
無可諱言,網路世界也充滿了人心的險惡,不過它的確替不想太早社會化的年輕人提供了一個逃避的出口。假如脆弱之心在此可以涵養出勇敢面對與分享的勇氣,就像白衫軍透過網路連結顯現參與社會改造的力量,我們將可以期待最具同理心的世代出現。
示弱不容易卻很值得
◎文∕徐瑞娟(魅麗雜誌社長)
聽到出版社想邀我寫推薦序,很意外,一我不是名人,二我不是專家也不是作家,我想應該是出版社人員搞錯了,等收到書稿和邀請函時,我才認真想,真的可以嗎?要寫嗎?我從沒寫過推薦序,萬一寫不好對出版社不好意思,讓對方為難,也砸了《魅麗》的招牌。很多腦袋中的聲音一直冒出來,徘徊在我應該嗎?我可以嗎?我知道留在自己的舒適圈最安全,拒絕會是最容易的方法。但我也知道,人就是因為不肯跨出自己熟悉慣性的範圍,才會把自己活得很侷限,唯有向未知探索才會擴張我們的生命,以上這些道理我都明白,但是人心有趣的地方就在:我們知道卻做不到,那個卡住的梗,就是那兒讓我們一直彆扭著。
幾個月前《魅麗雜誌》有推薦布朗博士的另一本著作,因此我曾上網去看她在2010年TED的演說,我好喜歡她那種帶點靦腆又誠懇的樣子,娓娓道來關於她的研究、她的發現是如何轉化了她自己的生命。這段影片據說點閱率高達千萬人次,布朗博士實證了「脆弱的力量」,只要你勇於示弱,生命就不受限。
這次我在本書中,更清楚的看到一個生命甦醒的故事:一家五代都是德州人,家族的座右銘是「上膛備戰」,天生討厭不確定感和流露自己的情感,人生的每個階段都用不同的盔甲避免自己太過投入。一個努力工作、認真生活、擁有家庭、孩子、事業的女性,看似人生都在完整掌控中,卻在面對自己研究的結果中崩潰。一輩子想活得正確,卻被自己的研究歸類在無法全心投入生活的族群中。布朗博士被迫面對自己,過去的冷靜與人保持距離,抽離自己的情緒和感受,用麻痺來逃避那些讓人不安痛苦和焦慮的招數,在那一刻通通瓦解了。
布朗博士在自序中說道,過去她研究和發表有關自卑、全心投入、脆弱的相關理論,都是根據過去十二年收集的資料,像是個地圖製圖者,她引領大家到一個許多人都想去的人生方向,但這些年來,她卻學到自己必須成為一個旅行者,即便是照著自己繪製的地圖前進,還是會有很多的沮喪和懷疑,令人舉步維艱,這雖不容易,但每一步都很值得。
這本書布朗博士用了更邏輯系統性的方式,闡述那些阻礙我們「活出自我」的因素,那個「永遠不夠」的文化價值觀,讓我們一直在牢籠裡打轉:錢賺得不夠多、我不夠好、不夠強、不夠聰明、不夠滿足、不夠有安全感……那是一股不斷自我譴責的聲音,不管我們是用捍衛爭取、冷漠麻木或退縮哀怨的方式,都無法填補內心的空洞。
「我不夠好」的信念帶來自卑和恐懼的情緒,每個人會在不同時間點,因為不同的理由,對應不同的人採用不同的招數,那些我們最常使用的討好、反抗或疏離都會切斷與他人的連結。布朗博士透過他的研究,再對應其他學者的論述,帶領我們看清自卑的虛幻,但更重要的是,他勇敢分享個人的經歷和領悟,向我們展現唯有接納自己的脆弱,勇於示弱,才會產生真正的自信與勇氣。
現在你終於看到這篇文章,在寫推薦序這件事情上,我經歷了自卑帶來的不安與焦慮,最後我決定接受自己原本的樣貌,誠懇並認真的寫下我的感受,不顧毀譽,勇於展現在眾人面前,這是我從這本書所學到的。
內文試閱
迷思一:「脆弱等於軟弱。」
「脆弱等於軟弱」的觀點是大家對脆弱最常抱持的迷思,也是最危險的迷思。當我們費盡心力迴避脆弱和過分情緒化的同時,對方卻無法或不想掩飾情緒,既忍不了又堅持不了,我們就會反過頭鄙視對方無能。我們不但不能去尊重與敬佩對方展現脆弱的勇氣,反而讓我們的恐懼和不安變成了一種批判。
脆弱無所謂好壞,不是我們所謂的黑暗情緒,也不一定是輕鬆、正面的經驗。脆弱是所有情緒和情感的核心。去感受,就是展現脆弱。認為脆弱就是軟弱,等於是把感受也視為軟弱。因為害怕代價太高而不去感受,等於主動放棄讓人生更有目的和意義的事情。
我們拒絕展現脆弱,往往是因為我們把脆弱和害怕、自卑、悲傷、難過、失望等黑暗情緒聯想在一起,我們不想討論那些情緒,即便它們深刻影響我們的生活、愛、工作,甚至領導的方式。多數人不解的是,我們渴望的情緒和經驗其實來自脆弱的感受。我是在研究十年後才瞭解到這點。脆弱是愛、歸屬感、喜悅、勇氣、同理心、創意的發源,也是希望、同理心、責任感和真實自我的起源。如果我們想要有明確的目的,或是更深刻、更有意義的靈性生活,脆弱是幫助我們達成的途徑。
我知道這可能令人難以相信,尤其當我們這輩子一直以為脆弱和軟弱是同義詞時,更是覺得難以置信,但那是千真萬確的。我給脆弱的定義是:一種不確定、沒把握,又冒險的感覺,同時也是一種情感衝擊。知道這個定義後,我們來想想「愛」這件事。每天醒來,我們愛著可能愛或不愛我們的人,我們無法確保我們愛的人的安全,他們可能留在我們生命中,或者一聲不響就離開;他們可能至死不渝地愛著我們,也可能轉身就背叛──這一切,都讓我們脆弱。愛,是不確定的,是無可計量的冒險,愛著一個人,讓我們的情感無所遁形。沒錯,那很可怕。沒錯,我們一旦毫無保留,就容易受傷,但你能想像自己終其一生沒有愛過,也未曾被愛的感覺嗎?
想公開我們的藝術創作、寫作、攝影或想法,但不確定會不會有人接納或欣賞──那種感覺也是脆弱。想讓自己沉浸在生命的喜樂中,即使我們知道那喜樂註定是短暫的,即使全世界都告訴我們樂極會生悲──那更是一種極端的脆弱。
問題是,就像前面說的,我們開始把感受視為軟弱,那是很危險的。除了憤怒以外(那是次要的情感,我們的社會價值觀接受人們以憤怒來掩飾許多較為痛苦的情緒),我們開始無法忍受情緒,連帶也無法忍受脆弱。
當我們發現自己把感受和失敗混為一談,讓情感和負債混淆不清,就難怪我們會把脆弱視作軟弱。如果我們想重新找回生活中的必要情感,重新點燃熱情和使命感,就必須學習如何擁有與投入自我的脆弱,如何感受從脆弱中所衍生的情感。對有些人來說,那是新的學習;對另一些人來說,那是重新學習。無論是哪一種情況,我從研究中學到,最好的起始點是定義、認識與瞭解脆弱。
當我們脆弱時,完全無所遁形。沒錯,沒把握帶來的不安全感,對我們來說猶如酷刑。沒錯,當我們展現脆弱的一面,是冒著很大的情感風險。但是冒險、克服不安、真情流露,絕對不是軟弱。
當我們的問題是「脆弱,是什麼感覺?」,答案也一樣強而有力:
◎是摘下所有面具和設防之後,希望真正的自我不會太令人失望
◎是不再忍氣吞聲
◎是勇氣和恐懼的交界
◎就像走到高空繩索的中間,進退兩難
◎手心出汗,心跳飛快
◎可怕但興奮的感覺,滿懷恐懼的同時也充滿希望
◎就像精神病患脫掉束縛衣一樣
◎是豁出去,冒險一搏
◎是對最害怕的事情跨出第一步
◎像把自己全押上了
◎感覺難堪又恐佈,但又覺得好像重新活了一遍
◎如鯁在喉,好像心有千千結
◎好像雲霄飛車到最頂點要往下衝的那個恐怖時刻
◎是自由和解放
◎每次的感覺都像恐懼
◎隨著驚慌、焦慮、恐懼和歇斯底里,接著感覺自由、驕傲、驚喜,然後又有點恐慌
◎好像在敵人面前自曝其短
◎嚇得半死卻又非做不可
◎當我覺得自己需要先下手為強的時候,我知道那就是脆弱的感覺
◎感覺像自由落體
◎感覺像聽到槍聲和確定自己是否中彈之間的時間
◎是放手、放棄掌控
在大家的回應中,最常出現的回答是:感覺自己赤裸裸的,像是一絲不掛。
◎脆弱,就像在台上一絲不掛,而且希望自己獲得的是掌聲,而不是哄堂大笑
◎就像大家都全副武裝,只有你一絲不掛
◎感覺像個裸體的惡夢:你趕去機場,卻發現自己一絲不掛
討論脆弱時,看一下vulnerable這個字的定義和字源很有幫助。根據韋氏字典,vulnerability這個字是源自於拉丁字vulnerare,意指「傷害」。vulnerability的定義包括「可能受傷」和「易受攻擊或傷害」。韋氏字典定義weakness是「無法承受攻擊或傷害」。光是從語言學家的角度來看,兩者顯然是非常不同的概念,我們可以說軟弱往往是源自於缺乏脆弱,當我們不知道自己哪裡有多脆弱時,就更容易受傷。
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提出很有說服力的證據,證明承認脆弱的重要。從健康心理的領域來看,承認脆弱(亦即承認我們面對的風險)大幅提升了我們維持某種健康習慣的機率。為了讓病患乖乖地遵照醫囑,必須讓他們先承認脆弱。有趣的是,重點不在於實際的脆弱程度,而是我們面對某種病症或威脅時,所承認的脆弱程度。
在社會心理學的領域,研究影響力與說服力的人員專門研究大家受廣告與行銷的影響程度,他們做了一連串有關脆弱的研究,結果發現,覺得自己不容易被欺騙性廣告影響的參試者,反而最容易被騙。研究人員的解釋說明了一切:「以為自己絲毫不受影響,並非有效的防禦之道,那反而破壞了真正保護我們的反應。」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讓我最焦慮的經驗,莫過於前言提過那場在長灘舉行的TED演講。我必須在一群極其成功又抱著高度期待的專業人士面前,做十八分鐘的演講,並錄影起來。那已經夠令人緊張了,而且我還是整場大會最後壓軸的演講者。在那之前,我自己在台下聽了三天,有些演講是我聽過最特別、最振奮人心的演說。
每聽完一場演講,我在台下的身子又縮得更低了。我發現,如果我的演講要有效果,就不能模仿別人,我必須和觀眾產生共鳴。我急切地想找一場演講當成模仿的樣版,但是和我最有共鳴的演講都沒有特定的模式,他們就只是真情流露而已。這表示我必須展現真實的自我,必須展現脆弱,敞開心胸。我需要脫稿演出,正眼看著觀眾,和大家裸裎相見。喔,天啊……我討厭那種一絲不掛的感覺。我常做一絲不掛的惡夢。
最後輪到我上場時,我走上台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和觀眾席裡的幾個人目光交流。我請舞台總監把觀眾席的燈光打亮一點,讓我可以看到觀眾,我需要感受到共鳴。把現場觀眾當成個人看待,而不是「觀眾」,那提醒我一點:令我害怕的挑戰(那種一絲不掛的感覺),其實其他人也一樣害怕。我想,那也是為什麼同理心的傳達無須言語──你只需要直視對方的雙眼,看到他們眼中反射出自己全力以赴的樣子就夠了。
我演講時,問觀眾兩個問題,那兩個問題正好突顯出脆弱的定義有許多矛盾。首先我問:「你們之中有多少人覺得脆弱就是軟弱,所以難以接受脆弱?」現場很多人舉手。接著我問:「當你看到台上的人展現脆弱時,你們有多人覺得那很勇敢?」現場還是有很多舉手。
我們喜歡看到別人展現真實和坦白,但我們卻害怕別人看到我們的真實與坦白。我們擔心真實的我不夠好,擔心我們提供的東西太陽春、太粗略,無法令人印象深刻。我怕走上那舞台,讓觀眾看到我在家裡真實的樣子,因為現場觀眾都是太重要、太成功的知名人士,而真實的我則太混亂、太不完美、太不按牌理出牌了。
那種內心掙扎的根本核心是:
我想體會對方的脆弱,但我自己不想展現脆弱。
脆弱是感覺到對方的強勢,而自己卻是弱勢的一方。
對方的脆弱吸引我,但我的脆弱則令自己反感。
我走上台時,把思緒集中在我先生史蒂夫(在觀眾席裡)、德州家鄉的姊妹、以及從TEDActive看現場直播的一些朋友上。我也從TED意外學到的經驗中汲取勇氣──一個有關失敗的啟示。那三天我和史蒂夫在會場上遇到很多人,他們大多很開誠布公地談論失敗,每次有人談到他們的工作或熱情時,不免都會提到兩三次失敗的創業或發明經驗。我聽了他們的分享,深受感動與啟發。
我在舞台邊等候上場時,深呼吸,背誦我的脆弱祈禱文:請給我勇氣,站出去,讓大家都看見真正的我。接著,在主持人介紹我之前,我想到書桌上的書鎮上寫著:「如果你知道你不會失敗,你會做什麼?」我把那個問題拋到腦後,挪出空間放新的問題。我走上台時,低聲默唸:「就算會失敗,還有什麼是值得去做的?」
坦白講,我真的不太記得那天我說了什麼,但是我講完時,嚴重的脆弱感又再次浮現了。冒那種險值得嗎?當然值得。我對我的研究充滿熱情,深信我從研究參與者身上學到的東西。我相信誠實地討論脆弱和自卑可以改變世界。我在TED的兩次演講都有缺點,都不完美,但我依舊站上競技場,全力以赴。「站出去」的意願改變了我們,讓我們每次都變得更勇敢一些。我也不確定大家是如何衡量演講的成敗,但我講完時,知道即使我搞砸了或受到批評,那樣做都是值得的。
李歐納?科恩(Leonard Cohen)在〈哈利路亞〉(Hallelujah)一曲中寫道:「愛,不是一場勝利的遊行,愛是冷酷的,是破碎的哈利路亞。」愛是一種脆弱的形式,如果你把那句歌詞裡的愛替換成脆弱,歌詞也一樣真切。從鼓起勇氣關心遭逢劇變的朋友,到自己創業;從感到害怕到體驗解放,脆弱都是一種對生命的放膽挑戰。那就像是生命在問你:「你要全梭了嗎?你能夠把自己的脆弱看得跟別人的脆弱一樣重要嗎?」回答「是」並不是軟弱,而是莫大的勇氣,是放膽展現脆弱的力量。放膽的結果往往不是勝利的遊行,而是靜謐的自由,還夾雜著一點奮鬥的疲憊。
迷思二:「我不展現脆弱。」
「小時候的我們心想,等到長大,我們就不會再感到脆弱了。但是成長本身就是接納脆弱的過程,活著,就是脆弱的。」──麥德琳.蘭歌(Madeleine L’Engle)
你剛剛看到的定義和例子,讓第二個迷思破解起來容易多了。我不知道聽過多少人對我說:「妳講的議題很有趣,但是我不展現脆弱。」之後他們往往會以性別或專業為由附帶說明,「我是工程師,我們討厭脆弱的東西」、「我是律師,我們專門粉碎脆弱」、「男人不展現脆弱」。相信我,我懂,我不是男人,也不是工程師或律師,但我自己也說過同樣的話上百遍了。可惜,你無法選擇逃避脆弱,我們無法排除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確定性、冒險或情感衝擊。人生本來就是脆弱的。
回頭看前面有關脆弱的例子,那些是來自生活的挑戰、人際關係的挑戰、情感連結的挑戰。即使我們選擇不和人有任何關係,切斷一切聯繫以求自保,我們依舊活著,脆弱的感受還是會出現。當我們抱持「我不展現脆弱」的信念時,自問以下的問題很有幫助。如果我們真的不知道答案,可以勇敢地問我們親近的人,他們可能會有答案(即便是我們不想聽的答案):
1.「當我覺得自己情緒化時,我會怎麼做?」
2.「當我感到非常不安又沒把握時,我會有什麼行為?」
3.「我在情感上冒險的意願有多高?」
在我做這個研究以前,我的老實回答是:
1.害怕,生氣,批判,控制,追求完美,試圖確定狀況。
2.害怕,生氣,批判,控制,追求完美,試圖確定狀況。
3.在工作上中,如果可以訴諸批評、批判、責怪別人或者自卑等情緒,我不會用真實情感去冒險。而對我愛的人冒這種情感風險時,我總是擔心會有壞事發生。(這種行為非常掃興,我們將在「情感防衛機制」那章深入探討)。
回答這些問題很有幫助,因為你可以從我的回答中看出,不管我們願不願意展現自己的脆弱,脆弱都會找上我們。當我們假裝自己能夠迴避脆弱,我們的行為往往和我們對自身的期待背道而馳。我們勢必會體驗到脆弱,那由不得我們選擇,我們唯一能選擇的是,當我們面對不確定、冒險和情感衝擊時要如何因應。我非常喜歡匆促樂團(Rush),這裡引用他們的歌曲〈自由意志〉(Freewill)似乎再貼切不過了:「不做決定也是一種決定。」
迷思三:脆弱就是毫無保留
我常接到一種問題,內容是關於我們「毫無保留」的文化。「我們是不是展現太多脆弱了?不會有『過度分享』的問題嗎?」大家問完這些問題後,免不了會舉演藝圈文化為例。「某個電影明星在推特(Twitter)上發文說她先生意圖自殺,真人實境秀的電視明星跟大家分享自己及孩子生活的私密細節,這不會太誇張嗎?」
脆弱是以相互關係為基礎,需要設限與信任,而不是過度分享,不是一股腦兒地傾吐,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地和盤托出,也不是名人世界那種社交媒體式的資訊大放送。脆弱是和有資格聆聽的人分享感受和經驗。脆弱和敞開胸懷是互相的,是培養信賴過程中重要的部分。
我們每次冒險去分享自我以前,不見得都有保障,但是初識某人時,我們總不會對他掏心掏肺,總不會脫口就說:「嗨,我叫布芮尼,我跟你說我內心最黑暗的掙扎是………」那不叫脆弱,而是自暴自棄或舔傷取暖,甚至只是在尋求關注,而不是脆弱。為什麼?恰當、有限度的分享,是指和我們已經培養深厚關係的人分享,他們能和我們一起分擔壓力。這樣相互尊重地展現脆弱,可增加彼此的連結、信任和投入。
毫無設限的脆弱會導致疏離與不信任,事實上,我們會在第四章談到,「盡情宣洩」或無限揭露其實是我們迴避示弱的方式。「揭露太多」更不是「太脆弱」的問題,當我們從勇敢示弱變成利用脆弱來因應未滿足的需求、嘩眾取寵,或動不動就做出令人震懾的行為時,脆弱已經失去意義。
脆弱不是把秘密全部攤出來和大家分享。為了更有效地破解這個迷思,我們來看看「信任」這個議題。
當我和團體談到脆弱的重要時,大家總是會問到信任之必要:
「我怎麼知道誰值得信賴,可以讓我放心展現脆弱的一面?」
「我只有在確定對方不會反過來攻擊的時候,才可能展現我的脆弱。」
「你怎麼判斷誰是支持你的?」
「如何和人培養信任?」
幸好我們可以從資料中找到答案,可惜的是,這是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我們需要信任,才能展現脆弱;我們也需要脆弱,才能培養信任。
沒有任何信任測試、評分系統、安全信號可以告訴我們,站出去展現自己是安全的。研究的參與者描述信任是個緩慢培養的過程,是長時間層層累積的。在我家,我們把信任稱為「彈珠罐」。
我女兒艾倫念國小三年級時,遇到人生的第一次背叛。在很多小學裡,升上三年級是一大轉變,他們不再和低年級生玩在一起,而是開始和中、高年級的學生相處。某天下課,艾倫私下向班上一位朋友透露稍早之前遇到的糗事。午餐時,班上女生都知道她的秘密了,讓她相當難堪。那是一次重要的教訓,也是痛苦的教訓,因為在那之前,她從來沒想過有人會背叛她。
她回到家,哭著告訴我,她以後再也不告訴任何人任何事了,她覺得很受傷。我聽她訴說時,為她感到難過。更糟的是,艾倫告訴我,回教室後,班上一些女同學還在笑她,老師見狀只好把她們分開,並從罐子裡拿出一些彈珠。
艾倫的老師有一個很大的透明罐,她和學生都稱之為「彈珠罐」,她在罐子旁邊擺了一袋彩色的彈珠,當全班一起做出正確的選擇時,她就會把幾顆彈珠放進罐子裡。當班上同學調皮搗蛋,不守規矩或不聽話時,老師就從罐子裡拿出一些彈珠。當罐子裡裝滿彈珠時,全班就可以開一場慶祝派對。
我雖然很想把艾倫擁入懷裡,輕聲對她說:「不要再跟那些女生講任何事情是對的!這樣一來她們就不會再傷害我們妳了。」但我把恐懼和憤怒先擱在一旁,開始思考如何跟她談論信任和連結。當我思索該用什麼正確方式傳達我對信任的經驗,以及我從研究中學到哪些信任的知識時,我心想,啊,彈珠罐,這例子剛剛好!
我叫艾倫把友誼想成彈珠罐,每次有人挺妳、對妳好、聲援妳,或珍惜妳分享的祕密時,就把彈珠放入罐子中。有人對妳不好、對你沒禮貌或洩露妳的秘密時,就把彈珠拿出來。當我問艾倫覺得這個方式有沒有道理時,她開心地點頭說:「我有彈珠朋友!我有彈珠朋友!」
我問她是誰時,她提到四位永遠可以信賴的朋友,她們知道她的秘密,從來不會洩漏出去,她們也告訴她一些自己的秘密。她說:「即使比較受歡迎的同學找她們同桌,她們還是會叫我跟她們坐在一起。」
那是一次很棒的母女交流。我問她,那些朋友是如何變成彈珠朋友的,她想了一下,回應道:「我不確定耶,妳的彈珠朋友又是怎麼來的?」我們各自想了一下,接著開始說出我們各自的答案,她的某些回答如下:
他們會幫我保密。
他們也會跟我講秘密。
他們記得我的生日!
他們知道我的爺爺和奶奶是誰。
有什麼好玩的,他們一定會找我加入。
他們知道我為什麼難過,會問我原因。
我生病請假時,他們會請媽媽打電話來問我怎麼了。
至於我的答案呢?一模一樣(只不過我不是選爺爺奶奶,而是選我母親狄安和繼父大衛)。我母親去參加艾倫或查理的學校活動時,我只要聽到朋友說:「嗨,狄安!很高興又見面了!」我總是會很開心,心想:「她記得我媽的名字,她是真的在乎,是有心記下來的。」
信任就像彈珠一樣,是逐一累積的。
培養信任的一開始,需要先投注心血,此時就會出現雞生蛋、蛋生雞的兩難問題。老師並沒有說:「等我確定全班能一起做出正確選擇時,我才買罐子和彈珠。」那個罐子從第一天上課就已經存在了。事實上,第一天上課結束時,玻璃罐裡已經放了一層彈珠。小孩也不會說:「我們才不相信老師會把彈珠放進罐子裡,所以我們不要一起做出正確選擇。」他們照著老師的規定,積極參與彈珠罐的概念。
在談論人際關係的領域裡,約翰?高特曼(John Gottman)是我最喜歡的學者之一。他是美國首屈一指的婚姻關係研究家,在培養人際關係方面有開創性的研究,廣受好評。他的著作《信任的科學》(The Science of Trust: Emotional Attunement for Couples)是一本見解獨到又睿智的好書,深刻剖析信任,探討信任的培養。高特曼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至善網〉網站上發表一篇文章(www. greatergood.berkeley.edu),探討如何和伴侶培養信賴的關係,他的方式和我在研究中發現的一樣,也和我與艾倫說的彈珠罐一樣:
我從研究中發現,信任培養在微妙的片刻,我稱之為「滑門」契機,是以電影《雙面情人》(Sliding Doors)(編按:電影名稱描述了女主角海倫在趕上列車與錯過列車,兩種命運出現截然不同的發展)命名。你和另一半的互動中,可能出現「一拍即合」或「置之不理」的關鍵交錯。
我舉自己的例子來說明,某個晚上,我真的很想看完某一本推理小說,我知道兇手是誰,但我很想確定我是不是猜對了。那晚,我把小說放在床邊,走向浴室。
我經過鏡子時,從鏡中瞥見妻子的臉,她看起來心事重重,梳著頭髮。當時就是滑門契機。
這時我可以選擇溜出浴室,心想,「今晚我不想過問她的煩惱,我想把我的小說看完。」但是既然我專門研究夫妻關係,我決定走進浴室,別開她的梳子,問道:「親愛的,妳怎麼了?」她告訴我她為什麼難過。
那個時刻就是在培養信任,我在一旁關心她,和她產生共鳴,而不是只在乎自己要什麼。我們發現這些時刻就是培養信任的關鍵時刻。
單一時刻也許不是那麼重要,但是如果你一再選擇置之不理,信任就會慢慢地瓦解。
當我們以彈珠罐的比喻來思考背叛,多數人會想到自己信任的人做的事實在太過分了,讓人忍不住想抓起罐子,把彈珠倒光。你想到最椎心泣血的背叛經驗是什麼?他和我最要好的朋友上床;她謊稱金錢的去向;他選擇別人,而沒有選擇我,還是有人利用我的脆弱來攻擊我(那種情緒背叛往往讓我們想把整個罐子摔在地上,不止是倒出彈珠而已)。這些當然都是很可怕的背叛,不過有一種更隱約的背叛,對信任的破壞力一樣強烈。
事實上,這種背叛通常發生在其他背叛之前,那是一種情感抽離的背叛,不再關切,放任彼此連結中斷,不願再為關係付出時間和心力。「背叛」兩字讓人聯想到欺騙、說謊、信任瓦解、不為我們挺身辯解、不選我們而選擇別人──這些行為的確是背叛,但背叛卻不止於這些形式。如果要我選最常出現在我研究中、對信任關係最有害的背叛形式,我覺得是抽離。
當我們愛的人或有深刻關連的人不再關心、注意、花心思為關係付出時,信任就開始流失,傷痛開始滲入。抽離引發我們的自卑和最大的恐懼──恐懼被拋棄、懷疑自我價值、害怕自己不再有魅力。這種暗中的背叛之所以比謊言或外遇之類的背叛更加危險,是因為我們無法確切指出傷痛的來源,找不到導火線,沒有明顯的裂痕,可能令人瘋狂失措。
我們可能對情感抽離的另一半說:「你好像已經不在乎了。」,但是在毫無「證據」下,對方可能回應:「我每天下午六點就下班回到家,晚上送孩子上床睡覺,假日帶小孩去看少棒,妳還要我做什麼?」或者在工作上,我們可能會心想:「為什麼我得不到任何評價?告訴我你喜歡我的作品啊!或告訴我很爛啊!說點什麼都好,只要讓我知道你還記得我在這裡工作!」
面對孩子,行動往往勝於一切空談,當我們不再詢問他們每天過得如何,問他們最喜歡什麼歌,關心他們的朋友,藉此參與他們的生活時,孩子便會感到痛苦和恐懼(而不是鬆一口氣,儘管青少年可能如此表現)。當我們不再花心思和他們相處時,他們無法表達對我們抽離的感受,只好以搗蛋的方式表示,他們心想:「起碼可以讓他們注意到我。」
一如信任,多數的背叛也是像彈珠一樣逐一累積。事實上,前述的明顯背叛或「大型」背叛,比較可能發生在連續的情感抽離及緩慢的信任流失之後。我從研究及個人經驗中學到的「信任」,可以歸納出以下重點:
信任是勇於展現脆弱的產物,是日積月累,與日俱增,需要花心思關注和全心投入。信任不是一種表態,而是逐漸累積。
迷思四:我們可以一個人
我們的文化相當推崇獨立自主,諷刺的是,即使在培養關係上,大家還是覺得凡事都可以自己來。我瞭解當中的魅力所在,我自己的DNA裡也有頑強的個人主義成分。事實上,我最愛的分手自強歌,是白蛇合唱團(Whitesnake)的〈Here I Go Again〉。如果你是某個年紀的人,我打賭你一定曾經搖下車窗,不畏一切地大唱:「我再次獨自啟程……彷彿孤獨的流浪漢,生來就要一個人走……」如果白蛇合唱團不是你喜歡的曲風,任何類型裡都有歌頌獨立的曲子。然而,在現實中,踽踽而行的感覺可能悲慘又沮喪,但我們佩服其中所傳達的堅強意境,我們的文化推崇這種獨立自主的感覺。
雖然我也喜歡獨自走上夢想街頭的概念,但脆弱之旅不是我們可以獨自上路的旅程,我們需要支持,需要有人讓我們嘗試新的自我而且不做批判。當我們在競技場上被擊垮時(如果我們勇敢冒險,那就可能發生),我們需要有人拉我們一把。在我研究的過程中,受訪者都很清楚他們需要支持、鼓勵,當他們重新展現脆弱與情感時,有時也需要專業的協助。我們大多很擅長提供協助,但是在展現脆弱時,我們同時也需要尋求協助。
在《不完美的禮物》中,我寫道:「如果沒有坦然接受的胸懷,就不會有真正坦蕩付出的氣度。以帶有價值判斷的角度看待我們接受的幫助,也會有意無意地以同樣的角度看待我們付出的幫助。」我們都需要他人的幫忙,我知道要是沒有我先生(他也是優秀的治療師)、大量書籍、親朋好友的鼓舞,我自己無法完成一切。勇敢展現脆弱讓人更勇於示弱。勇氣是有感染力的。
一些很有說服力的領導研究也證實,尋求支持非常重要,脆弱與勇敢是有感染力的。二○一一年,彼得.福達(Peter Fuda)和李察?班漢(Richard Badham)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一篇文章,他們用連串的比喻來探討領導人如何激發與維持變革。其中一個比喻是雪球,當領導者願意對下屬展現脆弱時,雪球就開始滾動了。他們的研究顯示,團隊成員認為展現脆弱是勇敢的,勇於示弱也會激勵其他人跟進。
他們舉克林頓(Clynton)為例來佐證雪球的比喻,克林頓是德國某大企業的執行董事,他發現自己的領導風格阻礙了資深管理者的積極進取。福達和班漢指出:「他其實可以私下改變自己的行為,但他沒有那麼做,而是在公司的年度主管大會上,面對六十位資深經理人,坦言自己的缺失,指出自己和組織該扮演的角色。他承認自己不知道解決問題的所有答案,請所有的同仁幫忙領導公司。」福達和班漢研究那次主管大會的轉型,發現克林頓的領導力大幅提升了,團隊蓬勃發展,進取心和創新力都增加了,公司的績效也超越規模更大的競爭者。
同樣的,在我開始認真質問自己對脆弱的恐懼如何限制自身發展,並找到勇氣分享內心的掙扎及尋求協助之後,我個人和專業上才產生最大的進步。在習慣逃避脆弱後,我發現學習如何接近不確定性、風險及情緒衝擊所帶來的不安,是很痛苦的過程。
我知道我可以選擇不去感受脆弱,所以發生事情時(例如當我接到來電告知預期之外的狀況、當我感到恐懼、當我愛得太深,或者是當我忘了感激和快樂,反而滿腦子擔心失去的時候),我選擇掌控事情,管理情境,管控周遭每個人的細節,我非常投入,做到自己毫無精力去感受。我努力讓不確定的事確定下來,且不計任何代價。我讓自己忙得團團轉,忙到沒時間去想我有多難過,有多恐懼。我外表看起來很堅強,實則內心害怕不已。
慢慢地,我發現那套盔甲沉重到難以承受,而且它唯一的作用是阻止我了解自己,也讓別人無法瞭解我。那盔甲讓我維持渺小與緘默,以免有人注意到我的不完美和脆弱,卻也讓我疲憊不堪。
我記得那年,曾有個非常溫柔的時刻,史蒂夫和我躺在地板上,看著艾倫瘋狂地手舞足蹈,有時跌得四腳朝天。我看著史蒂夫說:「看到她那樣無拘無束地展現她的脆弱和瘋狂,我反而更愛她了,這不是很好笑嗎?我永遠不敢那樣做,你能想像有人會因為你瘋瘋癲癲的而愛你嗎?」史蒂夫看著我說:「我就愛妳那樣啊。」坦白講,對一個鮮少冒險展現脆弱的一面,老是讓自己跟愚蠢或瘋狂劃清界線的人來說,從來不曾想過成年人也能因為那樣而深愛彼此,從沒想過有人會因為我脆弱的一面而愛我,而不是勉強忍受。
我得到的關愛和支持,尤其是來自史蒂夫和治療師戴安娜的支持,讓我開始慢慢地跨出冒險那一步,在職場及家庭中呈現一種新的方式。我開始嘗試更多的機會和新事物,例如分享故事。我學會設定新的界線,也學會拒絕,即使我還是很怕得罪朋友,或錯失日後在專業領域可能讓我後悔的機會。但目前為止,我還沒對任何一次的拒絕覺得後悔過。
回到羅斯福〈競技場上的鬥士〉演講。我也學到,愛我的人,我真正依賴的人,從來就不是在我落難時批評我的人。愛我的人不是在看台上,而是跟我一起站在競技場上,為我奮鬥,也陪我奮鬥。
當我發現,以旁觀者的反應來衡量自我價值是浪費時間,我的人生完全轉變了。我領悟到,無論結果如何都會一樣愛我、支持我的人就在自己身邊,這領悟改變了一切,那也是我現在努力扮演的妻子、母親、朋友等角色。我希望我們家可以讓你展現自己的勇敢,也可以展現最深的恐懼,大家可以放心暢談難以啟齒的話題,分享學校與工作上的尷尬片段,我希望我能看著史蒂夫和孩子說:「我在場上支持你,萬一失敗了,我們一起失敗,但起碼我們放膽去做了。」我們無法單靠自己就學會更加勇於示弱,學會放膽展現脆弱的力量。有時候,我們最原始、最大膽的冒險就是去尋求他人的支持。
資料來源:MOMO購物中心 - 脆弱的力量
留言列表